“十三五”期间,省国资委党委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紧紧围绕“产业扶贫市场化、驻村帮扶社会化、巩固成效平台化”的“三化扶贫”思路,动员组织61户国有企业直接帮扶全省“四大片区”65个贫困县、459个贫困村、7927户贫困户、4.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派出驻村干部628名。省国资委连续4年被评为省“定点扶贫先进单位”,省国资委群众工作处等6个集体3名个人荣获省脱贫攻坚奖,42户企业66名驻村干部受到省级表彰。
在市场化产业发展上,立足“主业发展与定点扶贫同步、经营效益与脱贫目标同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向深度贫困地区聚集、资金投放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产业布局向深度贫困地区延伸,在优化国有企业布局、促进转型升级的同时,为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点、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国企入凉”行动,已累计签约4批次项目38个、协议总投资2267.08亿元,完成项目12个68.62亿元;“国企康巴行动”,支持国有企业深度融入高原藏区生态产业集群构建,着力打造甘孜、阿坝藏区种植、养殖和生态旅游基地,成功帮助成阿、成甘等飞地园区引进3个优质产业项目。
在社会化精准帮扶上,把提档升级基础条件作为济贫解困先行之策,把助力优势产业发展作为财税增收强力之举,把促进扶贫产品销售作为富民创收有效之径,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和贫困家庭微小产业,补齐贫困地区市场理念缺失、生产方式单一、供销信息闭塞等短板。国有企业本着无偿投入原则,累计投入无偿帮扶资金29.48亿元(含直接投入和协调引进资金),落实帮扶项目2246个,实现帮扶贫困户年人均稳定增收1000元以上、帮扶贫困村集体年持续增收不低于2万元,成功助力291个贫困村脱贫退出,有效实现传统“输血”向“造血”转变,有效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有效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在平台化巩固帮扶成效上,建成专业农业扶贫、非公募基金扶贫、扶贫产品专销等“五大专业扶贫平台”。完成在凉农业项目投资1.2亿元,建立特色水果种植基地52669余亩,实现凉山州各类农特产品销售额5000余万元,累计带动5万余户16万余人增收;广泛开展募捐,3年累计募集扶贫款物近4.5亿元,推进近120亿元央企扶贫基金落地四川;围绕“建立直销渠道、开展定向采购或以购代捐”两个重点,建成扶贫产品销售专店专柜115个,实现以购代捐和专柜销售农特产品近1.2亿元;开展志愿扶贫活动500余场(次),举办实用技能培训和专场招聘,近2000名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务工,5000余名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志愿服务队到村入户开展医疗扶贫65场(次),帮助病患873人次,开展教育扶贫156场(次),资助困难家庭学生2591人;组织村组干部群众外出参观考察105期903人次,帮助就业和劳务输出2754人。
(省国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