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海关立足实际,依托扶贫工作队,想安置户之所想、急安置户之所急、帮安置户之所需,建立“四不”机制切实解决安置户后顾之忧,助力联系帮扶点之一宜宾市珙县罗渡苗族乡楠木村39户集中安置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彻底解决该村最困难群众住房不安全问题,帮助该村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一、质量把关“不放松”,确保住的放心
先后派出6名驻村干部全程参与集中安置点项目推进,成立由驻村第一书记任组长的建房委员会,从建前方案审核、建中质量监督、建后复查验收三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安置点始终高标准推进。按照建设规划,明确关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定期召开建房委员会会议,督导建设方严守工期,协调落实水、电、路等相关保障工作,确保项目建设按进度推进。成立由驻村工作队、乡政府、村监委会、村民代表、施工方等组成的项目验收小组,以安置户满意为标准开展逐项验收,验收合格后搬迁入住。
二、配套完善“不走样”,确保住的舒心
驻村工作队牵头,组建管委会,由全体住户共同参与制定《集中安置点村民约定管理办法》,初步形成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区域管理模式。投入6万元专项资金,完成天然气管道铺设,实现“水、路、电、网、气”五通,同时在充分调研需求的基础上,捐赠办公家具、衣服、鞋子等海关罚没物资2100余件。组建苗族古歌、芦笙、广场舞等3支文化队伍,联系珙县民宗局和乡文化站定期开展培训,在节日庆典、红白宴会上进行表演,同时带动安置点形成60余人广场舞队伍,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三、产业跟进“不断档”,确保住的省心
在该村原有产业规模的基础上,投入36万元项目资金推动蜜蜂、肉牛等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带动所有安置户参与劳动,已建成蜂箱130箱、育蜂390匹,牛棚11座、4000平方米、养殖肉牛221头。立足安置点地理条件,投入55万元项目资金建成新苗寨配套产业桑枝食用菌项目,累计育菌15万袋,同时利用废料菌棒做绿肥,目前已发展微盆景5400余盆。以上举措带动每户安置户年收入增收近4万元。依托“苗族蜡染全国非遗”名片以及毗邻“竹海”“石海”旅游景点优势,助力打造“特色苗寨”“农耕体验”“非遗传承”“苗文化展示”等乡村旅游产业。
四、返贫监管“不缺位”,确保住的安心
创新“红绿灯”亮灯工作法,建立“红黄绿”3色亮灯指示牌,每季度采取实地走访、入户察看、邻里咨询等方式对39户集中安置户进行逐户摸排,对达不到脱贫条件的亮红灯、存在返贫风险的亮黄灯、达到脱贫条件的亮绿灯,常态化做好返贫监测。对监测到的问题进行亮灯挂图,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方案,明确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今年以来共解决返贫风险问题3个,有效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利用安置地信息公开栏对每一户亮灯情况进行全天候公示,推动脱贫政务向群众中转移,构建了农户易读、政务通透、监督广泛的开放监督新格局。
(成都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