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省直动态>文章页

四川省地震局驻村干部的扶贫故事之一
——一波三折的下坪子村蔬菜大棚

https://www.scjgdj.gov.cn/  (2020-03-24 10:10:04)    

2020年2月,大凉山木里县牦牛坪乡下坪子村春寒料峭,即将离开这里的廖明辉站在高高的山垭上,痴痴地望着山沟里那一片初具规模的蔬菜大棚,完全不顾山谷中带着丝丝寒意的春风拂乱了他的头发,虽然还是寒冷,但已可感受到其中的春意,高原上刺眼的阳光让他睁不开眼,蔬菜大棚顶泛出的一片片刺眼银光,既让他欣慰,又让他担忧,欣慰的是耗时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初步实现,担忧的是建成后能否真正把当地村民带上致富的道路,虽然这只是两年来他驻村扶贫的一项工作,但其间的艰难和辛劳令他终生难忘,而今他因工作安排要调回单位,眼前蔬菜大棚是他难以放弃的牵挂。大山里回响起村民们嘹亮而高亢的歌声将廖明辉的思绪拉回到两年前……

苦寻致富路,机会转瞬间

两年前,廖明辉担任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生产科副科长,成为全局的年轻优秀干部之一。当接到前往凉山州木里县驻村扶贫任务时,他为自己能够亲自参加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工程而倍感荣幸,一个个致富“秘籍”在他脑海里不断闪现,他希冀那里成为他一展身手的好“战场”。

尽管出发前,廖明辉已对当地有所了解,但当赶到木里县牦牛坪乡报到时,他好像被人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冰水,所有的想法瞬间化为了泡影。当地的贫困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距离木里县城约95公里,只有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可以通达,属于典型的高山地区,山高谷深,境内最高海拔3100米,最低海拔2900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主要种植土豆、玉米、燕麦等作物,农业集约化程度低,村民收入以种养业收益、劳务收入、转移支付为主,增长缓慢,贫困面广、贫困度深。

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廖明辉被委任为牦牛坪乡挂职乡党委副书记,主要负责扶贫帮扶工作,并负责下坪子村“包村”工作。下坪子村不仅是全乡最贫困的村,还与卡拉乡苦苦村、唐央乡里多村并称为木里县“三大极度贫困村”。千斤重担压肩上,廖明辉感觉到自己喘不过气来,要帮助当地实现脱贫,似乎是不可企及的梦想。

稍事平静,廖明辉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彻底压倒,勇气和信心重新点燃了他的希望,他深谙自己是作为单位的专职扶贫干部委派来的,不仅承担着单位的信任,也寄托着村民们的希望,决不能轻言放弃,必须因地制宜找到一条能让当地村民收入稳定增加的路子。

接下来的日子,廖明辉每天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实地走访,他发现下坪子村群众普遍收入较低,收入构成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当地食物摄入不均衡,蔬菜水果类摄入较少,容易患肠道、心血管等疾病;当地蔬菜、水果只能在木里县城或云南永宁购买,价格较高,增加了村民的负担。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廖明辉百思不得其解。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尚可忍受,但如何使当地脱离贫困却令他焦头烂额。

一次偶然的机会,廖明辉听说木里县农牧局在负责推广东西部协作蔬菜大棚项目,他刹那间茅塞顿开,大棚蔬菜见效快、收益高,村民们既吃上放心的低价蔬菜,又能稳定增加收入,这对于下坪子村来讲不失为一个两全齐美的选择。事不宜迟,廖明辉当即前往农牧局,与相关的负责同志进行沟通,苦口婆心地说明了下坪子村的情况,终于赢得了理解和支持。

2019年初,下坪子村10个蔬菜大棚试点项目成功落实,并选择了10户典型农户建设。

设想刚实现,效果却打折

蔬菜大棚开始建设了,廖明辉像变了一个人,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每天精神抖擞、信心满满,与村民一道一个一个地把蔬菜大棚搭建起来。看着崭新的蔬菜大棚齐刷刷建立起来,廖明辉满心欢喜,仿佛看到满园的蔬菜,村民们高兴得载歌载舞,他憧憬着村民发家致富的喜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蔬菜大棚建成投入使用后,确实取得了一些收益,当地村民反响很好,更多的村民也表达了搭建蔬菜大棚的意愿。然而,意想不到的问题却暴露出来了,蔬菜的品种单一,经济价值高的品种更少;大棚面积小,规模效应不明显,满足不了商品化需要;种植技术缺乏,遭遇病虫害存在可能颗粒无收的危险。这些难题成为当地依靠蔬菜大棚难以逾越的“坎”,也在廖明辉心里落下了一块“病”,莫名的沮丧折磨得他寝食难安。

牦牛坪乡党委的同志看见廖明辉垂头丧气的样子询问怎么回事,于是他将自己心中的苦恼和盘托出。牦牛坪乡党委对廖明辉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与下坪子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专题研究,计划在下坪子村上建设蔬菜大棚基地,扩大蔬菜委员会规模,解决蔬菜品种单一和商业化问题,稳定增加村民收入。

这让廖明辉又看到了希望,他自告奋勇承担起蔬菜大棚基地建设编写的任务。夜深人静时,廖明辉挑灯夜战,多方查询资料;白天工作期间,他又深入实地论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终于编写完成《木里县牦牛坪乡下坪子村蔬菜大棚建设方案》。

方案很快得到批准同意,廖明辉抱着厚厚的方案,感觉沉甸甸的,这里面既蕴含着自己的工作责任,也承载着村民们致富的期盼。前途漫漫,唯有向前——这是廖明辉暗自告诫自己的一句话,他心里知道,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坚持负重前往,才有可能把希望变为现实。

方案变现实,道路漫且长

此前的历练已经使得廖明辉更加成熟稳重,对于方案的选址,他慎之又慎,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步骤的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方案的最终流产,这也意味着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梦想的破灭。于是,下坪子村的漫山遍野留下了他的足迹,廖明辉与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的同志对下坪子村的所有区域跑了个遍,每个旮旯角落都进行了实地考察,还走访了每户村民,调查了解了他们对于蔬菜大棚的期望和担忧。

在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廖明辉与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的同志反复掂量,从土地平整及规模、水源灌溉、交通运输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平衡,最后决定将蔬菜大棚基层建设在水洛沟组,因为这里地势相对平坦,水源较为便利,日照十分充足,有利于蔬菜生长,更为重要的是还适宜于后期改建和扩建。村民们对此表示了认同。

方案“落地”的问题解决了,接踵而至的是“销路”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销售出去,建设的蔬菜大棚至多能解决当地村民的吃菜问题,滞销必然会严重打击村民们的致富积极性。这一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廖明辉,他明白没有“销路”也就意味着方案没有“出路”。

廖明辉将这个问题向牦牛坪乡党委作了汇报,乡党委立即专题研究,根据木里县关于支持地方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县内各地方相关单位均应支持地方集体经济发展。廖明辉如获“尚方宝剑”,喜出望外,他与同志们迅速联系驻乡各个机构,达成了优先采购下坪子村蔬菜大棚项目产品的意向。蔬菜销售的问题解决了,廖明辉如释重负,压在他胸口的石头终于搬掉了。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蔬菜大棚的运营问题。因为当地村民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都十分有限,仅仅依靠当地村民是无法保证蔬菜大棚正常运营的,必须要有相应经验和能力的承包商来负责。如何保证当地村民的利益,廖明辉决定建立承包商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约法三章”:一是用工帮扶,在蔬菜大棚运行过程中承包商优先雇佣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增加贫困家庭收入;二是签订合同,承包商至少与5户农户签订蔬菜种植合同,形成订单农业,满足驻乡各机构蔬菜需求;三是惠及乡里,本乡群众自购蔬菜,价格低于木里实时市价20%,降低村民的蔬菜消费负担,缓解村民蔬菜摄入量较少的问题。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蔬菜大棚基地的建设经费还没有着落,廖明辉抓住一切机会,逢人就说下坪子村蔬菜大棚的好,向各个方面寻找支持,他的不遗余力让有些人一度把他当成了下坪子村本地村民。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11月,浙江湖州表示愿意对口支援下坪子村蔬菜大棚基地建设,并配套使用资金约7万元,用于二次转运、木桥修建、土地平整、大棚安装、蓄水池建设、临时堆放场地硬化、配套滴管设施等费用。廖明辉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眼看着下坪子村的蔬菜大棚基地建设基本完工,廖明辉又开始思考起下一步的承包人公开招标事宜,“有了好姑娘还愁嫁不出去?”他暗自对自己说道,对招标承包人充满了信心。

按照廖明辉的设想,建成后的下坪子村蔬菜大棚基地,采用集体经济模式运行,村委会按每亩每年600元的价格流转7亩土地,统一建成20个蔬菜大棚,再按每个大棚每年3000元的价格承包给承包人,仅此一项就会给下坪子村每年带来一笔不菲的集体经济收入,每位村民都可能从中分红。目前,下坪子村两委正积极推进蔬菜大棚基地建设,打算以此为载体,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提高下坪子村的造血能力和发展后劲,尽快达成脱贫目标。看到搭建起来的一排排蔬菜大棚,廖明辉仿佛看到了下坪子村民们脱贫攻富的欢快笑颜。

尾声

就是此时,廖明辉接到单位通知,将有新的同志前来接替他的工作,他将返回原单位工作。在告别下坪子村前,廖明辉决定独自到蔬菜大棚基地再看看。两年的时间,廖明辉俨然把牦牛坪乡下坪子村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蔬菜大棚是他一年多以来的辛苦成果,也寄托了他无限的希望,是他最大的牵挂。

扶贫干部简介:

廖明辉,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生产科副科长,2017年12月作为扶贫干部派驻木里县牦牛坪乡,任乡党委副书记, 2020年2月返回单位,驻村帮扶2年。

(省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