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雅安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以组织、安全保障、深化服务、基层治理等为重点,采取“三三举措”,深入推进“三项计划”在雅安公安落地落实,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雅安公安力量。
一、构建“三项机制”,确保提升工作质效。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副市长、市局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其他党委成员为副组长,市局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机关党办。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民族团结工作,按需保障民族团结工作经费。二是完善落实考核机制。制订《市公安局2022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案》《市公安局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案》《市公安局“三项计划”工作方案》等文件,确保专项工作专人落实,健全考核督导工作,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三是深化党建工作机制。市局党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作为党委会“第一议题”,传达学习贯彻民族团结进步相关文件、会议精神10次。组织庆祝建党101、102周年主题党日暨民族团结进步、各民族青年交流交往系列文体活动12次、实地到天全、石棉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27次,进一步引导市局民辅警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民族团结工作合力。
二、实施“三项重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一是做实基层基础警务。市公安局将基层民族工作作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深入推进公安派出所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大力推行民族地区公安派出所“两队一室”“责任包干”勤务组织模式,合理划分责任区,扎实推进“一村一辅警”,构筑基层警务作战最强支撑点,促进民族地区社区警务工作与社区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度融合,打造了“三雅红袖”“茶源义警”等一批共建共治共享的“雅安品牌”,形成了3200名群防群治力量,探索出一条“警民平安共治、警民共享平安”新路径。截至目前,全市13个少数民族建制乡46个村共计划分责任区18个,配备社区(驻村)民警20人,社区(驻村)辅警42人,“一村一辅警”实现全覆盖。二是排查化解风险隐患。积极践行“枫桥经验”雅安实践,做好“就地解决”文章,紧密结合“六进六边”“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推动派出所警力向责任区前置,推广“四川e治采”应用,建立健全专群结合的工作机制,紧贴少数民族开展“精准反诈劝阻”等法治安全宣传,深化涉少数民族矛盾纠纷等风险隐患化解工作,打造出“德古调解”“石榴籽警务”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理品牌,多次获得各级领导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全市少数民族乡共计发展群防群治“四川e治采”用户129人,累计排查化解邻里、婚恋矛盾纠纷等各类风险隐患2173条。三是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依托警综平台“实有人口”管理模块,结合“一标三实”基础信息常态化采集工作,全面采集登记辖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去年以来共登记采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2858人,其中跨省流入1591人,跨市流入9546人,跨县流入1721人;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3196件,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在就业、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中心城区、县城以及建制镇落户限制。
三、保障“三项计划”,筑牢安全稳定防线。一是探索“警景融合”旅游警务。在石棉县部署开展“警景融合”改革试点,精心打造安顺场、王岗坪、牛背山、孟获城等“四大景区”警务室,打造“红安卫士”等旅游警务品牌,构建多维度治理体系,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向“深耕善治”转型增添了新引擎。二是积极护航服务旅游发展。牢牢把握服务旅游市场发展区域定位,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化保障六条措施》《“畅行十三条,舒心游雅安”便民服务措施》《“畅游雅安、景中有警”服务保障13条措施》《雅安好停车》等系列优服减负措施,市委主要领导大会表扬,市委办发文全市推广,获近12万人次网友点赞、20余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探索7×24小时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快处改革试点,受理快处道路交通事故1.8万余起。三是实施人才强警战略工作。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认真实施人才强警战略工作,针对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组织开展面向社会考试招录人民警察工作,招录21名公安机关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完成38名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应届毕业生招考工作,选调、引进精通少数民族语言32人,招录少数民族民辅警58人,为公安机关统筹做好维护安全稳定、民族团结工作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雅安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