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杜甫草堂,静谧幽深,空气中有桂花的清香。9月15日,草堂书院座无虚席,知名学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红在此讲解杜甫的《秋兴八首》。
台下坐着的听众有些特殊:既不是学生,也不是游客,而是众多法院工作人员。他们,都来自四川法院“浅草”文学社。这场讲座,是四川法院首届文化季的重头大戏。
9月,四川法院首届文化季拉开帷幕,将以丰富的文化活动、优质的文化项目,促进全省法院工作人员更加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四川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A
学会能“文”又能“化”
“文学是对生活的省察。它可以赋予的不只是悲天悯人的情怀,还有一双看破世间纷扰的慧眼。”
“法槌之下,人命关天;法槌之下,财产万千;法槌之下,是非曲直;法槌之下,毁誉忠奸”。法官责任重大,法官的素质与品性尤其重要。如何培养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法官队伍,省法院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探索出一条新路。
在当天的讲座上,王红坦言:“我第一次给法官们讲杜甫,心情激动。法官的为民情怀与杜甫的心系苍生有相通之处,人人皆可为圣贤,杜甫为诗圣,法官亦可成‘法圣’。”
“走进草堂,感受杜甫,他的‘穷年忧黎元’(意即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的仁者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让我深深折服。”自贡中院法官罗璇说。
最高人民法院原政治部副主任、新闻局副局长、全国审判业务专家李广宇认为:“汝果欲学律,先由文学起。法律与文学,文质兮彬彬。”前不久,他应邀到省法院,在“浅草”文化讲堂专题讲授“法律与文学”。他说:“文学是对生活的省察。它可以赋予的不只是悲天悯人的情怀,还有一双看破世间纷扰的慧眼。”他特别推崇这样一种判决:“逻辑清晰、说理透彻,具有法律的理性之美;文字简洁、用词精准,带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读一篇判决书好像阅读文学作品般有吸引力。”
文化,既能“文”又能“化”,“化”就是化解矛盾,法院人的功夫就是在“化”上。对此,省法院执行局法官温玉霞深有同感:“一名法官,要兼有对审判事业的挚爱、浓郁的人文情怀、极高的文学素养,经过青灯黄卷的酝酿、落笔踟蹰的焦灼、为民初心的检验,方能写出兼具温情和说理、服判息诉、深入人心的司法裁判文书。”
省法院高度重视法官文化素养的提升,近年来精心培育“浅草”文化品牌。打造“浅草”书屋,定期开展“院长荐书”“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读书活动,分享读书体会;成立“浅草”文学社,院领导带头参加文学社活动,全省近500名法院工作人员加入;开设“浅草”文化讲堂,多次邀请阿来、魏学峰等专家学者授课……学习、思考、写作蔚然成风。
B
博古通今反哺审判
“通过有形的方式让无形的文化根植于心,潜移默化影响大家,反哺审判,这也是我学到的文化自信。”
6月27日,省法院举行“学习新思想 建功新时代”主题演讲比赛,来自全省22个中院和省法院机关的选手参加比赛。选手们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内在精神、表现形式,从韩非子到苏东坡,从狄仁杰到包拯,从“民为邦本”到“坚持人民至上”,从“德主刑辅”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传承培根立心、执法如山、崇尚和谐、谦和礼让、敦诚守信等传统法律价值观念。
省法院宣教处工作人员刘汉明在观看演讲比赛后说:“我从部队转业到法院工作,以前只知道福尔摩斯等,现在我知道《棠阴比事》《龙图公案》。演讲活动通过有形的方式让无形的文化根植于心,潜移默化影响大家,反哺审判,这也是我学到的文化自信。”
省法院探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的脚步并未停歇,演讲比赛后又组织开展了“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主题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趋于“情感”,而征文活动更显“理性”,更系统化。目前,共收到来自全省法院系统的征文近100篇,将通过两轮专家评选推出优秀征文名单。
C
传承基因培育“三高六质”
专业知识确实重要,但还有比技能更为重要的东西,文化建设的本意是让法官“有灵魂”,而不是办案工具。
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同时,省法院党组始终牢记人民法院政治属性,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培育传承。
2021年,省法院组织开展“颂歌献给党”大型歌咏活动,重温百年党史、激昂澎湃豪情,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诵法读典 以法明心”习近平法治思想诵读活动,在全省掀起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学习热潮,弘扬法治精神,抒发为民情怀。
2022年,省法院组织开展“深挖红色基因”演讲比赛、征文活动、论坛,对四川红色法治资源进行了初步梳理。
今年4月以来,省法院组织开展“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相关调研,派出6个工作组,分赴巴中、达州、自贡、宜宾、南充、雅安、绵阳等地法院进行实地调研。
全省各地法院结合当地实际传承红色文化。雅安、甘孜、阿坝、凉山、泸州等地法院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厚植为民情怀。绵阳、德阳等地法院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寻根铸魂树道。南充、自贡、宜宾、广安、达州等地法院深入挖掘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依托红色文化,开启新时代法治篇章。
法官职业,专业知识确实重要,但还有比技能更为重要的东西,文化建设的本意是让法官“有灵魂”,而不是办案工具。今年1月19日,省法院举行四川省法院系统第三届荣誉授予日暨首届“智慧之星”展示活动,三级法院视频连线观看,川观新闻全程直播,观看量达20余万人次。担当“智慧之星”的法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贵的精神气质、高雅的审美情趣;要有崇法的精神、智慧的头脑、中立的立场、清廉的操守、矜谨的情怀、为民的宗旨。培育“三高六质”法官,正是近年来四川法院在队伍建设、法官素能提升上的明确目标。
加强器物、行为、精神文化建设 以“三个同心圆”为法官们搭建文化空间
自2018年开始,省法院提出“文化建设实质化”,先后出台文化建设三年规划、文化建设实质化实施意见、文化建设五年规划,并提出“三个同心圆”文化理念,打出一套“组合拳”。
“三个同心圆”,由内到外依次是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器物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立体的文化空间。
器物文化侧重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建设,全省法院将180个“文化四室”改造升级为法院历史传承中心、阅读中心、文创中心和文化普及中心,提升法院文化品位。精心打造法治会客厅、法治教育馆、青少年普法中心等法治文化基地89个。融合地方特点、民族特色,推进“一院一品”“一院一格”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包括司法活动、司法文书、司法仪式、司法纪律等,四川法院创新打造“十佳庭审”“十佳裁判文书”“年度十大典型案例”等特色品牌。探索设立“法院荣誉授予日”,增强职业尊荣感。加强廉洁教育,首创“三非”工作机制。推动与公安、检察、司法、律协、政法高校等构建共识度高、愿景一致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深度参与全国首个省级层面主导建设的现代法务集聚区——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
精神文化承载着全省法院工作人员共同的法治理想和对审判事业的热爱,是法院文化的灵魂和精神谱系。省法院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八项工程”、年轻干部培养“青蓝工程”,精心培育“领军人才”,涌现出富顺县法院、省法院政治部法官管理处、祝增巧、郁华冰等一大批获得各级各类表彰奖励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夯实法院文化之基、强健法官精神之本,正是2018年以来四川法院按照“六个实质化”(服务大局实质化、诉源治理实质化、诉讼服务中心实质化、庭审实质化、执行指挥中心实质化、文化建设实质化)工作思路,沿着“新、实、深、固、常”工作脉络,守正创新、接续奋斗、跨越发展的不竭源泉。
9月,四川法院首届文化季拉开帷幕,将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座谈会、“浅草”文化讲堂、“浅草”文学社线下活动、征文、书展、书画摄影艺术作品展等系列活动,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建设优质化。
(《四川日报》2023年09月20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