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文明机关>文章页

平武县依托“平南苏维埃旧址”打造红色小镇

https://www.scjgdj.gov.cn/  (2021-06-02 15:02:23)    

平武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盆地过渡边缘地带,涪江的上游地区,素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之美誉。今年以来,平武县依托“平南苏维埃旧址”“烈士陵园”等一系列革命遗迹为载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打造红色小镇,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延续红色文化。

“红色基因”回顾红色百年历史

沿清漪江而上,位于平武县平通羌族乡(原平南羌族乡)的“川陕省平南县苏维埃旧址”静静地伫立在这里。1935年4月30日,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在平南羌族乡三圣庙建立了平南县苏维埃政府,同时建立了当时绵阳市境内惟一的党的县级领导机构——中共平南县委,带领数千平武子弟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平南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旁,有一座保存完好、造型别致的古廊桥,该桥名为松桥,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当年,进驻平南的红军发现这里的松桥桥楼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战士便维修桥楼,加固桥墩,更换桥板。为了记住红军的恩情,人们就将松桥改称“红军桥”。如今,依旧可以在桥上看到当年红军写下的宣传标语。“红军桥”至今依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连通着两岸,方便群众过往;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红军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

走过“红军桥”,来到“川陕省平南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古朴而庄严的“三圣庙”。“赤化全川”“粉碎川陕会剿”“保护赤区”……红军石刻标语等历历在目。红军后代刘子清向游客讲述着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在这里建立政权、宣传发动群众、领导工农民众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和壮大红军队伍的感人故事。弘扬红色精神,延续红色文化,人们纷至沓来,重走长征路,瞻仰红色苏维埃旧址,凭吊红军先烈……

“红色校园”孕育厚重红色文化

“红军创造奇迹 我们创造未来”“红色基因 代代相传”……在位于平南县苏维埃旧址旁的“中国工农红军平武苏维埃红军小学”校园内,一个个“红色符号”,十分耀眼。

据了解,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来到平南,建立了平南县苏维埃政府,因当时此地没有学校,便在“火神庙”内建立了学校,由红军妇女连宣传组负责教孩子们识字写字。红军离开后,由当地文人组织教学;1941年,学校由“火神庙”迁往“三圣庙”,成为民国学校;1950年,设立初级小学;1963年学校改名为“新民公社小学”;1985年学校更名为“平南乡中心小学”。2014年2月23日,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正式为学校授旗授牌,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平武苏维埃红军小学”,在全市学校中独树一帜,闪耀着传扬红军精神的光彩。今年4月,红军小学已成为绵阳市党史宣传教育示范点。

“红色课堂”延续传承革命精神

学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着力于培养“小小讲解员”,宣传红军在平南的故事,厚植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开展红领巾广播站,讲解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树立榜样,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教育教学中。深入挖掘红色元素作为校园发展核心,编写了校本教材《红色平南》,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共产党人为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精神力量,用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范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平武抓住建党百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立足本地红色资源优势,依托川陕省平南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碑林等红色遗迹,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内涵,丰富红色资源宣传教育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史教育资源,建设红色小镇,全力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熔炉”,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落到实处。

(平武县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