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在基层治理和助企惠民中走在前、作表率,青白江区以创新开展“三结三帮”活动为载体,探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村(社区)、“两新”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三方结对共建新机制,把结对联系作为区域化党建的重要抓手,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
深化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帮助规范运行、建强堡垒。印发《关于持续深化完善“三结三帮”工作机制的通知》,指导8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全区83个村(社区)和131个重点“两新”组织结对共建。一是事务联抓。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牵头,围绕社区治理、乡村振兴、防疫满产等重点事务,建立“三方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建立村(社区)与“两新”组织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通过开展“我为村(社区)献一策”和“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等,推动并服务村(社区)和“两新”组织发展。二是队伍联育。建立机关事业单位、村(社区)、“两新”组织三方党员联育共管制度,通过将“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和发展对象培训纳入机关事业单位、村(社区)党建业务培训计划,联合开展党内活动等,共同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三是活动联办。围绕乡村振兴和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部署安排,联合举办政策宣传、文体活动、主题党日、党员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四是阵地联用。机关事业单位、村(社区)和“两新”组织相互参与党员活动阵地建设,推动阵地开放、共建共享。鼓励村(社区)向“两新”组织无偿开放党群服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两新”组织向周边其他“两新”组织无偿开放职工活动中心,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积极为村(社区)、“两新”组织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出资出力出智。
深化党员干部结对认亲机制,帮助收集民意、解决困难。指导机关党员到村(社区)、“两新”组织报到,扑下身子甘做“连心桥”,抓住关键勇当“掌舵人”,把深入村(社区)、“两新”组织联系服务作为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管理的重要阵地。一是全员“结对子”。机关事业单位按照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1+1+1”模式(认亲帮扶1户困难户,结对联系1户党员户、1户普通群众)、其他党员干部“1+1”模式(结对联系1户党员户、1户普通群众)在结对联系村(社区)确定结对联系对象。机关事业单位分管党建工作领导主动与结对村(社区)和“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交朋友”。二是“线上”连民心。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线上”动态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开展线上日常听取意见建议活动,动态建立村(社区)、“两新”组织联系帮扶问题台账。三是“线下”解难题。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定期开展入户走访,随机到村(社区)和“两新”组织调研,针对“线上”收集的问题、难题和疑惑,结合自身职能职责,通过送政策信息、送便民服务、办实事难事等方式,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两新”组织发展中的堵点断点。
深化部门单位组团帮扶机制,帮助整合资源、推动发展。改变以往条块分行、单一发力的工作模式,将结对联系同一镇(街道)的机关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组团,坚持“组合发力”,建立互动机制、搭建共建平台,促进单一资源向多元资源整合。一是帮助理清思路解决难题。认真研判镇(街道)在产业转型升级、社区治理、招商引资、民生改善等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帮助理清工作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意见建议。二是组团抓好项目建设。针对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梳理镇(街道)“党建共抓、经济共推、生态共建、文化共享、社区共治、困难共帮”等方面的共建项目,通过“项目搭桥”“服务搭桥”、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方式进行支持帮扶。三是整合力量做好群众服务。整合组团单位职能职责和优势资源,发挥好牵线搭桥功能,引导“两新”组织开展法律服务、志愿服务、“义诊义检”“入学咨询”等活动进村(社区),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成都市青白江区委组织部)